

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6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發布會,介紹秋季常見健康問題的中醫預防、調理、保健方法等內容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在會上介紹了如何預防“秋老虎”傷人造成的中暑癥狀。
劉清泉表示,夏秋交界之際,雖已立秋,還會出現短期炎熱天氣,老百姓俗稱“秋老虎”。“秋老虎”時濕氣和暑熱沒有散盡,立秋以后,有時會感覺身上燥熱,燥邪和暑熱聯系到一起,很容易造成“秋老虎”傷人的問題,造成頭暈等中暑癥狀。
談及如何預防,劉清泉提示,午后高熱時盡量減少外出,穿一些透氣的衣服,屋內保持開窗通風;飲食上要清暑祛濕,也要向預防秋燥過渡,切忌辛辣刺激、冰冷的食品,避免傷及脾胃;起居上應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耗傷元氣。午后可以休息15至30分鐘恢復體力,清晨和傍晚時適當運動散步、打八段錦,但要減少劇烈活動,運動后喝一些溫開水。
出現了類似中暑癥狀應當怎樣處理?劉清泉強調,要分清不同的狀態。“秋老虎”與真正的暑期不一樣,要根據不同的狀態進行處理。
這位專家介紹說,第一種情況是暑濕表現比較明顯,主要表現為身熱、乏力,常伴有胸悶不舒、腹脹便溏、口苦、食欲不佳。這種情況可以取新鮮的荷葉剪碎,用適量薏米綠豆,煮成湯或粥;可以用適量的藿香、佩蘭沖泡代茶飲,起到芳香化濕、解表祛暑的作用;也可以配合按揉內關穴、足三里穴、陰陵泉穴。
對于中暑而燥邪比較重的,劉清泉說,除了身熱、頭暈以外,多伴有口干、咽喉不適,甚至出現尿少尿黃等癥狀。這種情況可以用麥冬、石斛、鮮梨加水煮20分鐘,沖泡代茶飲。如果伴有明顯乏力,可以用適量西洋參片泡水飲用,緩解暑濕造成的傷氣耗津的虛弱癥狀。
此外,這位專家提示,老年人體質相對敏感,對暑濕耐受較弱,需要多加防護。老年人若出現中暑情況,伴有持續高熱、意識模糊等癥狀,持續不緩解,需要及時就醫,預防出現意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