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記者 師悅
工作日像上班族一樣按時“上崗”照看孫輩,晚上和周末“下班”回家,交由年輕人接手。眼下,一種老人“上班式”帶娃的新模式正在許多家庭中悄然流行,這種不同住、有分工、講邊界的帶娃方式,巧妙地在三代人之間構(gòu)建起一種舒適的平衡。既讓年輕人能安心在職場打拼,又讓老人在幫襯子女之余,守住了自己晚年的愛好與自由空間。
狀態(tài)
幫忙帶娃 但要有時有晌
清晨6時50分,張華手指輕按指紋鎖進入兒子家,她不是來串門的,是來“上班”的。門一開,10個月大的孫子沖著奶奶興奮地揮舞著小手。
“媽,今天要辛苦您了,輔食泥在冰箱第二層里,天氣好記得帶他去曬會兒太陽……”兒媳安昕一邊利落地交接,一邊拎起包準備出門上班。從張華進門這一刻起,到晚上7時兒子兒媳相繼到家,這個家就成了張華的“主戰(zhàn)場”。而晚上7時以后,張華便“打卡下班”,回到僅隔著一棟樓的租住處,享受屬于自己的清靜時光。
張華說,自從小孫子出生,同是上班族的兒子兒媳就因為孩子誰來帶犯了難。張華看出小兩口的難處,主動開了口:“我來搭把手,但是我負責白天,你們下班后接手,多陪陪孩子。”
張華從湖北老家來到北京,為了不跟小夫妻擠在一起“拘束”,她拿出自己的退休金,在兒子同小區(qū)租了間房,笑稱要做個“打卡”奶奶。工作日里,兒子兒媳在公司解決一日三餐,張華只需要管好孫子的吃喝拉撒睡,不用操心全家的飯菜和家務。周末,則完全由小夫妻主導,他們會帶孩子去公園,只會“邀請”而非“要求”奶奶同去。
“孩子的事他爸媽說了算,白天他們是‘領導’,我就是‘骨干員工’。”張華說,兒媳會提前把“工作任務”安排得明明白白:上午下午各戶外一小時,上午睡一小時,午覺兩小時,外加兩頓奶、兩頓輔食……他們家有個小本子,完成一項,就在上面記上一項。“這樣,兒子兒媳下班接手時,孩子吃了啥、睡了多久,心里都有數(shù),能無縫銜接。我‘下班’了,娃的事兒可不‘下班’。”
每個月初,兒子兒媳都會塞給張華一筆錢,說是“辛苦費”,還會定期給她安排體檢、送護膚品、添新衣。“我不要,覺得幫自家孩子帶娃是應該的,可他們非要給,說是尊重我的勞動。我就把錢存著,要么給孫子買東西,要么逢年過節(jié)給孫子包紅包。”張華說,這種方式讓付出和感恩都落在了明處,她直言:“心里挺舒坦。”
當然,新模式也有需要靈活調(diào)整的時候。“最怕孩子突然生病,‘工作計劃’立馬打亂。”張華說,有天半夜孩子突然發(fā)燒,凌晨1時許,手機響了,是兒子打來的,電話那頭,小孫子體溫升到了39℃,哭鬧不止。張華二話沒說,披上外套就出了門。“那時候哪還管什么‘工作時間’,心里只想著趕緊過去搭把手。”到了兒子家,她熟練地給孩子進行物理降溫,安撫著焦慮的新手爸媽,那一整晚,她幾乎沒合眼,直到天亮孩子體溫降下來,她才在沙發(fā)上打了個盹。
還有時,兒子兒媳工作臨時變化,同時需要加班,原本井然有序的“交接班”節(jié)奏也會被打亂。“但這種時候,孩子們都會特別感激,我們付出些辛苦也心甘情愿。”在張華看來,這些計劃外的“加班”時刻雖然打破了規(guī)則,但也在無形中加深了家人間的情感紐帶。
姿態(tài)
守住邊界 不再大包大攬
張華說,自己之所以選擇“上班式”帶娃,是因為朋友李大媽家經(jīng)歷過“一大家子擠在一起”的帶娃模式,結(jié)果卻是“一地雞毛”。
李大媽比張華大兩歲,前年幫兒子帶孫子,直接興沖沖地搬去跟小夫妻同住。她腰不好,帶一天娃下來,常累得直不起腰。李大媽總在電話里向張華吐苦水:“活兒累倒不怕,就怕吃力不討好!”
兩代人因生活習慣和育兒觀念的差異,摩擦不斷:一個想讓娃自己學吃飯,另一個怕餓著,總追著喂;一個說小孩怕熱,另一個總覺得他冷,不停加衣服……“天天在一起,小事也磨成矛盾。婆婆嫌兒媳不懂感恩,兒媳覺得婆婆管得太寬,兒子夾在中間,左右為難。”張華說,那會兒她就暗下決心:“將來我?guī)O輩,只要經(jīng)濟條件允許,絕不能這么‘黏’在一塊兒,得有點‘邊界感’,大家都舒坦。”
家住海淀區(qū)的何桂芬,和老伴兒也在踐行著這份“邊界感”。老兩口每天早上要坐三站公交車,到兒子家“上崗”帶娃。“這三站公交車的距離剛剛好,既不會太遠耽誤時間,又給了彼此空間。”何桂芬說。
經(jīng)過一年多的實踐,何桂芬深切體會到這種模式帶來的好處。“最大的收獲就是全家人都能輪換著休息。”她笑著說:“我們老人不是鐵打的,也需要喘口氣,跳跳廣場舞、找老姐妹聊聊天。這樣白天帶娃時,精神頭才足。”
另一個明顯的變化,是兒子兒媳真正擔起了父母的責任。“他們周末自己帶娃,一天下來,直喊胳膊酸,這才能真切知道帶娃有多不容易。”何桂芬說,這份親身經(jīng)歷,比任何說教都管用。如今,晚上的親子閱讀、周末的戶外活動,都由小夫妻負責,孫子也跟爸媽越來越親。“教育孩子的主力應該是父母,我們幫忙,但不能大包大攬,搶了父母的角色。”
更讓何桂芬欣慰的是,家庭關系也因此更和諧了。“整天待在一個屋檐下,勺子難免碰鍋沿。當各自有了空間,矛盾自然就少了。現(xiàn)在我和兒媳處得反而像親母女,有話都能好好說。”何桂芬覺得,這種有界限的付出,讓每個人都找到了舒服的位置,家才有了真正的松弛與和諧。
心態(tài)
疼愛兒孫 也不丟失自我
“我們這代人,跟父母那輩不一樣了。他們退休后眼里只有孫子孫女,自己的愛好、健康全拋腦后了。”趙玉華今年63歲,準備來北京前,女兒女婿就在隔壁小區(qū)租了房,供她和親家母輪流帶娃時住,這正與她的想法不謀而合。“住在一起,就意味著24小時待命,連想出去散個步都得看著時間,反而鬧心。”
趙玉華退休前是小學老師,有穩(wěn)定的退休金,有自己的生活和圈子,健康狀況也不錯。“我們來帶孩子是出于愛,但不是來當‘全職保姆’的。他們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,我們老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和價值。”每天帶娃結(jié)束后的時間,可以在小區(qū)跳跳廣場舞,周末更是完全屬于自己,她會在家里練字、侍弄花草,不用再繃著一根弦。
趙玉華說,她和親家母商量好,兩人輪班帶娃,一個月一換班,“親家母帶娃的時候,我就自由了,要么報個旅游團,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,要么回老家見老朋友、嘮家常,日子過得充實又自在。”趙玉華笑著說,“我不只是‘可可姥姥’,我還是喜歡跳舞和旅游的趙玉華。”
趙玉華認為,“上班式”帶娃的方式,恰恰給了子女更好的支持。“我們現(xiàn)在是‘育兒合伙人’,講究的是分工協(xié)作,互利共贏。我們保持好身體、好心情,才能更長久地幫襯他們。如果我們累倒了,那才是給他們添大麻煩呢!”
這種“自我覺醒”和“邊界意識”的背后,還有老人們與時俱進的開放心態(tài)和更強的學習意愿。為了帶好外孫女,趙玉華可沒少下功夫。來北京之前,她就在手機上下載了幾個育兒APP,加入了好幾個育兒交流群。她笑著掏出手機,向記者展示她收藏的育兒文章和視頻。“像什么‘秩序敏感期’‘自主進食’……這些新詞兒我都懂!”
帶外孫女的過程中,遇到“二月鬧”、腸脹氣這些年輕時帶女兒沒注意過的“新問題”,她都會在網(wǎng)上搜一搜,看看別的寶媽有什么好辦法,學一學人家專業(yè)的護理技巧。她還會跟著短視頻學做輔食,“不能讓外孫女輸在起跑線上,也不能讓女兒女婿覺得我觀念老套。”
■專家聲音
新模式“看見”帶娃老人的需求
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、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勇鶴認為,每個家庭情況不一、條件不同,老人該如何幫襯子女,沒有一個統(tǒng)一的標準。“上班式”帶娃作為一種有“邊界感”的帶娃方式,是目前社會背景下比較合理可行的選擇。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,老年人與青年人有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要求,老年人退居二線,青年人是整個社會的頂梁柱。在家庭建設方面,兩代人最好的選擇便是合作與互助。有老人的參與會讓年輕父母感受到支持與保障,年輕父母的放權(quán)也是對于老人的信任與依靠,從而加深了兩代人的情感聯(lián)結(jié)。此外,“下班”后老人可以重回獨立空間,一方面是休息調(diào)整,一方面也是一種兩代人對各自生活的尊重與理解。
“這種模式的出現(xiàn),反映了子女、社會對于老人群體的更多關注,‘看見’了老人的需求。”劉勇鶴說,從心理需求來說,老年人有證明自己價值的需求,也有對孫子輩的隔代情感需求,同時擁有自我成長與自主生活的需求。選擇“上班式”帶娃,恰恰同時滿足了這三種需求。老人帶孫輩,是子女安心上班的一種保障,也體現(xiàn)出了中國老人的仁慈與包容。
劉勇鶴建議,“上班式”帶娃的模式要想持續(xù)、良性運轉(zhuǎn),最需要注意相互理解與溝通。一方面,要能了解對方的辛苦與不易,另一方面,更要學會表達敬意、愛意與樂意。這樣一來,三代人的關系才能更其樂融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