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近年來,隨著人們健康體檢意識的提高,胸部CT檢查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日常體檢目錄中,與之相應的是,肺結節這三個字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許多人的診斷報告中。面對這樣的結果,不少人感到焦慮、緊張,甚至成為解不開的“心結”。
“有肺結節的人還真不少”
最近,鄭州市民王先生的心情有點“不太美好”。不久前,在單位組織的年度例行體檢中,他的體檢報告上出現了“肺部結節”的診斷。這一結果,讓這個有十幾年煙齡的老煙民,心里有點“發毛”。而在與同事的交流中,他發現有肺結節的人還真不少,身邊好幾個同事都檢查出來了肺結節,甚至包括不少壓根不吸煙的女同事。
那么,健康人群中檢出肺結節的比例到底有多少呢?采訪中,省內的相關專家介紹,目前體檢發現肺結節的概率接近30%。但同時專家也表示,檢出率的提高并不意味著肺結節發生率比過去高了。
肺結節的檢出率和實際發生率并不是一個概念。肺結節檢出率指通過CT、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發現并確診的肺結節比例,受檢測技術靈敏度、設備分辨率、樣本群體及醫師經驗等因素影響,不同地域和群體間的差別較大;肺結節發生率則指在某一特定時間點,特定人群中患肺結節的總概率,包括新發生和既往存在的。
專家認為,確認結節發生率,需要通過針對特定人群長期隨訪來驗證。現有的數據多源于體檢機構的檢出率,而非結節的真實發生率。很多人在體檢報告中剛檢測出來的肺結節,很有可能已經存在多年,只是當時沒有檢查從而也無從發現。也就是說,很多肺結節“早已有之”,屬于沉積性的。因此,僅憑肺結節的檢出率高,就得出發生率高的結論,是不科學的。
從全球看,中國人的肺結節發生率、檢出率與世界平均水平差不多。2024年7月,國際學術期刊《胸部疾病雜志》發表的一項由中外科研團隊聯合開展的“肺結節的發生率及管理”研究顯示:全球肺結節總體發生率約為27%,中國人群與非中國人群發生率無顯著差異。
微小結節更多“暴露”所致
采訪中,醫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肺結節檢出率的升高,主要跟兩方面的因素高度相關:醫學檢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健康體檢意識的提高。其中,更高精確度的醫學檢測設備的廣泛應用,是檢出率攀升的首要原因。
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,CT、B超等檢測儀器精密度極大提高,使得更微小的結節被檢出。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博士、副主任醫師景曉剛介紹,既往肺部體檢主要是通過拍攝X光片,而X光片很難發現小于1厘米的結節;現在越來越多的體檢選擇胸部CT,直徑更小的結節很容易被發現,而且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,AI影像輔助診斷評估使篩查更加敏感,讓過去難以發現的微小結節“原形畢露”,這也導致了肺結節的檢出率更高。
此外,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、體檢的普及等,也是肺結節檢出率攀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。
河南省胸科醫院胸外科專家、主任醫師王國磊表示,從之前的臨床實踐看,人們對于肺部的體檢并不是很重視,很多患者認為,“不疼不癢、不咳嗽,沒有具體的病癥,就沒必要做肺部的CT檢查”。近年來,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后,人們對于肺部疾病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,很多人從“被動就醫”到“主動體檢”,胸部疾病的篩查強度不斷提高,越來越多的體檢機構也把胸部CT納入進來,這些都客觀上推高了肺結節的檢出率。
另外,部分商業體檢機構通過打“防癌牌”誘使消費者購買體檢項目,也是一個“推手”。一些體檢機構刻意強調“早期篩查”的重要性,甚至將高分辨率CT、超聲等檢查包裝成“防癌必備項目”。
針對這一傾向,專家也直言,胸部CT檢查哪怕是低劑量CT,其輻射仍會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。因此,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肺癌篩查指南,并不建議高危人群以外的普通風險人群接受胸部CT篩查。
同時專家建議,選擇體檢項目時要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,警惕機構誘導消費;體檢結果要咨詢專業醫生意見,結合專業指南判斷隨診的必要性。
過度焦慮、糾結要不得
隨著醫療檢測技術的提升,肺部微小結節的發現更為普遍,這一方面為早期的病癥排查提供了便利,但同時,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很多患者的心理負擔。
其實,從結節本身的性質來看,絕大多數結節都不是癌前病變。檢出肺結節并不等于確診肺癌,據統計,有95%的肺結節為良性,僅5%存在惡變可能。
采訪中,省內胸科專家坦言,在就診的肺結節患者中,60%以上都會伴有焦慮情緒。不少患者沉迷于病癥的“網絡診斷”,依靠網上的帖子自我診斷,往往陷入“自己嚇自己”的心理恐慌之中,夜不能寐,坐立不安。還有的患者,明明是良性的肺結節,在醫生給予隨診觀察的診斷后,仍擔心病灶演變,隔三岔五進行肺部檢查,反反復復找不同專家進行確診。甚至還有個別患者,執意進行手術治療,把不需要醫學干預的肺結節切除。
采訪中,很多患者表示,自己的焦慮來自對肺結節的未知恐懼,他們并不太知曉肺結節究竟是什么?有了肺結節,真的就意味著癌癥的前兆嗎?并非如此。
景曉剛介紹,肺結節是影像學上的一個描述性名詞,表現為最大直徑≤3厘米的局灶性或類圓形、密度較肺實質增高的實性或亞實性陰影,它有可能是孤立性結節,也有可能是多發性結節,包括良性結節和惡性結節。
而肺癌通常是指,肺部細胞異常增長形成的惡性腫瘤。至于肺結節跟肺癌是否有關系,景曉剛說,這主要取決于其良惡性。如果是肺結核、細菌性肺膿腫、良性腫瘤等引起的良性結節,那就和肺癌沒有直接關系,一般不會導致癌變。如果是惡性結節,例如肺腺癌、細支氣管肺泡癌等,那它本身就屬于肺癌的范疇。
有專家指出,肺結節與肺癌相距甚遠,兩者在醫學上有本質的區別。感染后留的瘢痕,肺內的一個淋巴結等,都可以形成肺結節。如果在影像學報告上看到肺里有微小結節,4毫米及以下的結節在成年人中較為常見,不需要擔心。4毫米以上的非鈣化結節,有可能是惡性腫瘤,但也不必恐慌,結節與肺癌的發病率相差數百倍。
“肺結節的成因比較復雜,目前學界還沒有明確的致病原因,可能是遺傳基因、外界環境、精神壓力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交織綜合作用的結果。”王國磊說,對于大多數發現良性肺結節的患者來說,實際上最好的應對方式,就是把之前不良的生活方式調整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,比如減少心理壓力、放松心態、不要過度焦慮、遇事不要太較真兒等,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,好好吃飯,好好睡覺,適當運動。
此外,王國磊認為,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,進行定期復查和隨檢,根據具體病情設計隨診方案,做好科學監控。